《净土印心法要》

前言

2021年8月中旬青岛许乐乐师兄在某旧书网偶然搜到二祖 骧陆上师所著《净土印心法要》一书。因 骧陆上师曾在《入佛明宗答问》中提及过此书:“问:净土宗之法意如何?答:净土修法,已于《净土印心法要》一书详言之矣,兹不再述,所欲补言者如下……”,因此经确认,心密师兄将此书拍下并整理成文。今得和广大学人见面,实我心密弟子之幸、广大学人之幸。

借此感谢许师兄及几位参与整理的师兄,愿闻者乐受,受而能行,方不负祖师劬劳一场。愿有缘见闻者,悉能广宣流布,同入弥陀愿海。

(注:由于是新进补录,仅供疑者参考,特此备注。)

心密弟子

2021年8月21日

一、了义分

净土者,一切佛子究竟修证之果地也。修行不证净土,不名成就,是以西方属成就门。而一切法不问其为禅定、为密乘、为法相、为戒律、为持名,皆修净业之前方便,所用以证净土者也。功行成就时,诸法皆无所用之矣。故净土二字,乃果地圆成之德号,非属于法,不可单树一门而与他宗分胜劣,亦非西方为净而他方为秽者也。因法法皆归净土,非净土另有一法,亦非必以此法可以入净而他法不能也。当初立宗者,原开一时之权宜方便,乃启后来胜劣之见,甚至误以他宗为不净,互相水火者,此岂祖师之始愿,亦岂净土之本旨哉。

净者,究竟清净也;土者,本心地也。以西方国土众生生者,皆具心地清净之至德,我必同具此清净心,方可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,善根福德因缘三者,必一切具足,乃得相应。今偏执一门为胜,谓法有高下,非净土矣;疾视他宗为魔为怪,其心已先入魔怪,非净土矣;纵无此二病,而贪得净土法门之有佛接引,仍本贪便利与依赖之劣性,亦非净土矣。如此颠倒,则又善根福德之谓何?虽有因缘,已自生障,此知见不正之自误,非成就也。

上中下三根人,本同具净土德性,惜不同其愿力,有体无用,是以有彼非众生,非不众生之叹。惟以因缘之不同,证入亦随之而有异,佛设此法门,使初学人,可于因地下种,与西方先结胜缘;中根人则以先有夙因,可籍此证入,为往生之缘助;上根人则果地将次圆成,一经接引,便得成就,故曰三根普被。又九品者,非往生后始分九品也,乃未生前已具有无数品耳,岂得谓人人皆可此生成就?!今言往生若是之易者,初意原为方便接引,不知众生劣性,发心不痛切者,虽更有方便法,彼终不肯精进,反因说之过易而轻法,弊害滋多——如以为太易而不痛切,一也;以为佛可接引,而临终仍颠倒,不自反责,乃咎于法,疑法谤佛,堕入地狱,二也;真用功人,因久修而仍无把握,转生疑退,三也;银台不去,必俟金台,因此贪求,魔即乘便,四也;经云是为甚难而反说甚易,苦行人必生疑怖,五也。有一于此,已足障其信心,况多乎哉!故立言不可不慎,若欲善巧引之,则先使其怖苦、痛切发心可耳,又何必偏执此理以为定论耶!

欲修净土,必先使其人正信。云何正信——不独信西方为净土,乃信十方皆有佛土,弥陀经已言之,一也;不独信净土为彼土,乃兼指我自性之净土。而西方净土者,亦诸上善人自性清净之所建立,同一平等本际,理事双融,同得成佛,二也;信佛土无定义,娑婆地狱,分别之则有秽净,佛视之则无一而非净土。众生自起幻心不净而作业,若以慧力转之,当下即是净土,三也;佛无来去,在在处处皆有弥陀,行者自障其心而不见,四也。明此义者,乃曰正信。此即难信之法,余前著《弥陀心要》已论之矣。净土法门,目的在先净其意,故必修至一心不乱,夫一心不乱者,觉后证得之果也,持名念佛者,证前修行之方法也。佛者觉也,念佛者,念念在觉也。心若有所贪嗔时,一念觉,则顿转为净矣。此是无上圆顿法门,故一句弥陀,顿超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惟转觉固快,转迷亦易,众生只是一念,不是念念,以一念佛,即又回念贪嗔也。必念念在佛,则打成一片,贪嗔无由而起矣,久久成熟,斯名成就。又众生只是念念而非一念,何也?因众生念念于人事情见,非贪即嗔,非嗔即痴,三业恶因之所招感,念念不断,则娑婆因缘,永无脱离之望矣。必如修证人之一念净信,永不退转,虽习气常来,而常觉照勿失,力气充足,不致动摇,故曰一心不乱,方可与佛相应也。

一心不乱者,修至自性净土之极则也。但必如何而可如此乎?则法门无量,总不外乎正副二途。正者曰观心,即反问自己,于一切所行处,痛切警觉,是曰修行,言修于行也;副者曰取法,即借法以为缘助,借以净心,至心净则无所用之,然法门因缘,各各不同,必以当机为尚,有持佛号者,有入禅定者,有说理以破幻相者,有起三观者,有以所逆之人事用以反省者,此皆念佛法也。乃至读经礼佛焚香供养……修一切善法,亦皆念佛也。以念念合乎佛心净意,念念勿失觉照而已。弥陀经之执持名号者,乃念佛法门中之一法,非定法也。若有定法者,非佛法也。念佛不难,惟老实难,近世以老实作“本份”解,其义未尽。盖老者不动,实者不假,使此心常常如是之湛寂,一切外境、意念……诸相前来,不被流转而去。若一日若七日,无一日不如是,打成一片,则平日做到一心不乱,临终自然心不颠倒矣。念佛不难,除习气难。若不除习气,又安能证入觉地,念念在觉乎?!我为此论,明知闻者必以除习气为苦,反视念佛为畏途,或斥为魔说矣。而不知真修行者,必不河汉斯言,定转其昔日之依赖心、与贪省事之习气,一反其所行。于入世法,必趋于忠国家、孝父母、友昆弟、和夫妇、信朋友,克尽人道以为念佛;于出世法,必趋于兴大悲、度众生、明心地、达本性、空外境、扫积习,归证净土以为念佛。盖世有出世入世,心无彼此来去也。不念恶,即念佛;不念觉,即念迷。此指心行,非关口颂。今又误以持佛号即名念佛,遂失其宗旨,而流为唱佛。更以贪多为胜,演成气膈胸痛诸病,人每生厌而疑退,久不相应,此即因地不正之误,可叹也。

佛度众生,在使众生自度,自度其众生而已,此众生者,烦恼之通称也。烦恼为果,偏执为因;而偏执之果,不觉又其因也。然则宗旨所在,第一在明心,心明则破执,佛不自认四十九年有所说法,並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,即为谤佛。恐人死执于法而不知变化,反受其病也。故知佛说一切法,皆为一时因应之权宜,非永不变通之定法,是故有法终非究竟,无为岂即涅槃!了此义者,方得与净土相应耳。

弥陀经意之深远,实不可思议。一说人胜,在此会中,皆是大阿罗汉,及一切菩萨。在极乐国,则皆阿裨跋致,与一生补处之诸上善人;二说地胜,则七宝庄严,异于世宝;三说境胜,则微风吹动,尽是法音宣流;四说体胜,则光明无量,照十方国,无所障碍,寿命无量,异于世寿,并恶道之名,亦不可得;五说用胜,则以妙华供养十方诸佛,只饭食经行,总之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。极乐无相,此正显金刚般若之体,而无我人之四相四见,无住生心,通达无我法等,正显阿弥陀妙用,皆归证至净土为止。弥陀经根本重在自修,以应当发愿为最初下手处,以执持名号为往生之缘助,以一心不乱为最后之心印。佛无来去,心若不与相印,佛虽在目前,不相接也。印者何?我此湛寂之清净土耳。执持者,以弥陀圣号,念念持而勿失,如子忆母也。初学人,不得不以“应当”二字勉之,曰应当发愿云云。但子之于母,无应当不应当之别,应曰当然。言当然如是,不必对弥陀如是,即对十方一切诸佛,亦皆当然如是,此所谓一念生净信者矣。

弥陀经之味,如尝甘泉,能于白水知味,辨其为泉为水,此真知味者也。若但知西方世界之七宝庄严,而不识功德庄严,或但明功德而未了成就之义,则有十万亿佛土之遥。六祖所云,为对治偏执人说,西方人有罪,非经意也。但若决定西方人无罪,亦殊不必,以有带业往生者在耳。盖业即是罪,以未究竟故。惟西方无恶道之名,何况其实。然初往生者,业力未净,惟具有罪恶种子,只无因缘以成其罪恶,非绝对无罪也。是以往生西方后,仍得加行修持耳。

带业往生者,非言有罪恶者可以往生也。言习气尚在,作恶之种子未净,而往生之因缘已熟,往生已,常与诸上善人相处,自然花开见佛,此佛即指自性净土。华者,自己之智慧心华,极言其彻悟本性也,倘此佛仍指弥陀,则往生时接引之佛已先见之矣,更何待华开时耶!

弥陀经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等句,此言心向往之,不必定在死后往生也。乃生前思慕之诚,即是往生!以心不来去,非不来去,随愿而往,无生前与死后之别也。

五浊恶世,根本由见浊而起,惟见则不必定浊,曰佛知见。浊则决不离见,故曰见浊。见浊不净,不名净土。

密宗念佛法,略有四义。一者浅略,言弥陀者,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,发四十八愿,成就今之极乐世界是也;二者深秘,言弥陀者,义即无量寿、无量光是也;三者秘中秘,言弥陀者,即是毗卢,故一门普门不异也;四者秘中深秘,言弥陀者,即一切众生同具之本德,众生以未证得毗卢体性故,不能起阿弥陀妙观,盖“阿”为法身,表本不生灭;“弥”为报身,表我大自在;“陀”为化身,表如如不动。彼佛之所以号阿弥陀者,以有此至德而尊之也,一切众生,皆同具此净土,何可自暴弃而甘居于劣小耶。

以上总说净土之义竟,使行者先自明了。然则修证之法又当如下述:净土一门,近世学者最多,以利便而稳妥故,遂合娑婆众生贪便利省事之心,不觉从学者多矣。余常细察其故,一因信念未全,自视太劣;二因其省事,心不痛切;三因修法太乱,见效甚迟;四因见效迟则或乏味,偏于人情用事,不是痛切真修;五因未明净土之正业与副业,颠倒用事,致妄心不能降伏,因此念佛与做人,截为两事,不能起用;六因修净土者,类多中途入门,因地尚未澈了,人云亦云,先入为之主矣,如立门户谤他宗,实非其本意也。昔有疑谤密宗者,形于辞色,忽有扣以往生咒与大悲咒之因缘,其人愧悟,不敢再谤,即此之类。故修证净土,当以正因为第一。更有三种行持,一者因地法因,由理解入手,如前论各条,使其通体明解,方不至中途疑退。二者加行缘助,以事修为本,如注重持名方法,兼习禅定,下座后于人事上练习妙用。又取其他法门以为帮助,则修证可以见速,平日不致放逸,无一曝十寒之叹,临终庶有把鼻,有即生成就之功。 三者果地圆成,以印证心田为主。证有互证与自证——互证者,互相考证其得失也;自证者,冷暖自知;外证于事,内契于理,中以印诸心也。惟此三种行持,必由面授,以若干日为一期,合少数徒众,择地安居而修之,必有个实证处。而从前之念佛法,切宜稍事变更之如下:一、不可高声念,如人多可分班轮念,一班念即一班听可也。二、不必全持念珠,可结弥陀心印,则易入定。三、毋庸绕佛而念,因绕佛一法,在禅宗久坐后用以解昏沉者,此则增加散乱,甚无谓也。故合众而念,不如约少数人同念,人愈多,得益愈少耳。

二、恭敬分

一 常念恭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观音大势至二圣,及海会圣贤诸众。

一 常念恭敬十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及观音势至二圣。

一 常念恭敬十方一切佛菩萨,及一切佛土之庄严。

一 常念恭敬自性极乐世界之阿弥陀佛及二圣。

一 常念恭敬十方世界诸修行者,次第成就 阿弥陀 本德无量庄严。

一 常念恭敬十方世界无量众生,皆得成就未来 阿弥陀 无量庄严。

一 常念恭敬无知造业诸众,及我冤家等类,皆得成就自性阿弥陀平等庄严。我今恭敬回向,平等慈视,即以大悲功德水而饶益之。

三、妙观分

一 观阿弥陀三字,乃一切众生净土之本德,非彼佛一佛之私,观人人皆有此份。

一 观西方净土,乃修净业人无上捷径,有三根普被之妙,即下根人先种善因;中根人由此入门,死后定可往生,此生可望成就;上根人即由是证入无生妙谛;最上根人一闻于耳,信心不逆,当得阿耨菩提是也。

一 观妙用只在自心,凡修净土人,每偏执于事而成死执;禅观者,每偏执于空理而疏于事修;密乘者,每偏于仪轨而依于法事。皆不肯圆会而证入,从来死功夫要活做,活意境要呆参。正修时,要脚踏实地;不修时,要一齐放下,非有定法,故曰妙用在心。

一 观净土者,我之本土也。我土若净,方可与彼土合道。

四、净行分

一 净行以觉为根本,觉则慎因,慎因则秽行自止。

一 净行以觉为根本,心觉则勿自欺,亦不伪作,不伪作者,是真净行。

一 净行以心平等为根本,平等则慈心勿杀,亦无轻慢后学之病。

一 净行以勿嗔为根本,见人有过,当平等慈视,若有疾恶之行,即非方便,不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谦下为根本,常思己过,谦恭如桥梁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圆观为根本,常思佛无大小彼此,亦无胜劣高下之见,观一切众生皆具佛性,今我起贪嗔痴者,是杀自佛;行杀盗淫者,是杀他佛;如是圆观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无分别为根本,西方娑婆,庄严皆由自心,秽见由我而起,无分别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无念为根本,无念者,言无执着系缚也,心常空净,见境毋惑,境过勿留,得大自在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实行为根本,若但口言此菩萨事,非我可行,不立向上志愿而力行之,不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净法为根本,诸法空相,论体原无生灭,论用不废一切,当用时,仍取于法,常念诸法本幻,借以妙用,不舍不取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活用为根本,念佛者,用以摄心,摄至心不可得时,摄无可摄,是名净行。

一 净行以无净为根本,无净者,不执取于净也,以立净即立秽,二见对峙,不得名净。如手本来不污染,染属暂有,而心亦如是,本属不有,因境而立幻,至一无可得时,行无所行时,则入净土矣。

五、持念分

净业以念念为本,而念佛法门应分如下:

甲 持名,执持阿弥陀佛圣号而皈依之,曰南无阿弥陀佛,以南无为能皈依之我,以阿弥陀为所皈依之佛,即我与佛,合而为一,是为持名。以心持于佛号,即不持于人事,一切颠倒烦恼自除,即度一切苦厄。

乙 观想,观阿弥陀佛及诸菩萨之慈悲自在,观西方世界各种庄严,心观于彼,即不观于人事,一切颠倒烦恼,自然化除矣。

丙 慕乐,以思慕彼土之种种极乐而企慕之,心慕于彼,即不慕世间一切不究竟之乐矣。前曰持名,此曰心念,总持此法,不持他法,方名念佛。

丁 怖苦,苦乐本属相因,以慕彼乐,遂怖此苦,怖则急求脱离,往生之念始切。若念佛而求世间福报,是于厕所焚香,香虽普熏,不离于臭,安名曰净。然求财得财、求子得子,是引初机人入佛道,非究竟出世法也。倘真念佛,则念念在觉,断无此劣见也。

戊 修持,其法约有十则

一者 专心此六字真言。

二者 不出声,口微动,取金刚持。

三者 手结弥陀定印。

四者 自视清净与佛不二。

五者 不用念珠,而以时计,以一小时为一座。

六者 不理一切外务,设有念起,亦不摒除,只顾自念,如随放随收,经过数千百次,自然入范而定。

七者 取急进法,以四十八日为一期,每日至多以十座为度。由七座渐加至十座,有时或减为八九座,平均每日二万句,如是四百数十座,可得一百万句,一心于彼,自然证入三昧。

八者 取缓进法,每日修一座,亦可息心养性,有人事者,不必过贪。

九者 发愿求觉,不求余事,以觉则自然不慕世乐而求脱离,则往生之念自切,纵与西土无缘,亦必往生他世界佛土也,否则终在五浊恶世沉沦而已。

十者 修持时细则,此分为初学佛人入门办法,先摄野心,勒此不羁之马,如小儿手执利刃,用糖果以易之,尚不名究竟也。又如小儿手被糖果所粘,更当拭而净之,至净空为止,故述如下:

  1. 择一静室,约徒众五六人,克期为四十八日,室内温度不可太高,一切设备,可参用《乙亥讲演录》内心中心修法。
  2. 每日只修一座,每座一小时。如打七期内,则每日先修六七座,遂加至十座为止,即十小时。逢天暖时,每早二点半即起身,三点上座,或连二座,每二座即休息一刻或三十分钟,时间可自定之。
  3. 结弥陀手印,即两手心朝天,右四指平压左手四指上,两大拇指指尖相对,此又名十方诸佛定印,于上座时,切勿散放手印,此是第一要诀。(身密)
  4. 坐时单双趺皆可,如年老腿硬不能趺,则方便交叉两腿而坐,但座后必高于前面,两腿在下,眼宜闭,有时开视钟点,亦无碍。
  5. 此一小时内,切勿散放手印,口勿停念,但勿出声,而唇必微动,此名金刚持,最易得定。并无气膈胸痛弊病,且上座时,切勿停咒,此是第二要诀。(口密)
  6. 一心贯注于修,意欲空虚,自己当作佛,此是第三要诀。若万念纷起时,觉即回头,顾到念佛,随放随收,随转随空,刹那间前后际断,便是净空之境,此即是佛境。(意密)
  7. 三密加持,久久由乱而定,由照而空。上座时,死心塌地,一切不理,身起种种变化,亦勿欢喜,亦勿疑怖生嗔,亦不必作观想,因有手印也。观想为初步摄心者而设,取以万法归一,若用功过切,观想成就时,不知变通,翻成死执,亦可偏执成颠。至身手麻木如无物,心意空寂如无知,乃口中密持勿停,手印结而不散,有时误念他咒者,大似睡着,实则非是,此系定相现前,不必惊怖生疑,又心如散乱时,亦勿恐怖,只是勿理,不久自然自在也。

六、起用分

子 明旨,明起用之旨。所言起用者,起念佛之妙,自得受用也,故知念佛不必定在佛堂矣。

丑 明用,言用于何处也。人何故而念佛,则为断烦恼也,烦恼本不有,因不觉而枉自起惑,惑破则烦恼自断,故于寻常人事中,不可须臾离觉,即不须臾离佛也。此念佛者,乃念念时时清净,一切处皆是,无彼此观,一切自在者,即是佛。

寅 不二,言不二者,明我与佛不二也。佛未修前,与我不二,佛亦因修而成,今成为佛,是名果佛。我今修持于因,自得未来成佛之果,故名因心,论体则不二也,众生亦然。又言不二者,明菩提与烦恼不二也。世人不明成佛之体性,习于分别计议,遂分为二事,不知迷觉同是此物,即在迷时,佛性亦勿失也。又言不二者,观一切语言音声,无非实相,一切处若为有佛,一切处皆念    佛也,得时时念佛,打成一片,不持而自念,斯得起用之妙矣。

卯 互敬,我敬佛,佛亦敬我,佛不分别视也。我敬人如佛,人亦敬我如佛,我与人,本来佛性不异,相互尊重,自视若弟子,此真念佛。且不独对佛对人,即对一切众生,乃至对一切物时,莫不如是尊敬。而所言尊敬者,非定欲礼拜皈依也,尊敬其同是佛性,体自空寂。佛如是,我如是,一切众生皆如是,即无往而非念佛矣。(由此入手,更复有杀盗淫之念否。)

辰 同化,将一切人事,与佛同化,则于自己之习气,常得觉悟而痛改之矣。久久习惯,即念念不失觉照,此真无上念佛法门也。

巳 大身,证大身者,一切佛土尽入我性海中,无不包罗是也。西方极  乐世界者,正我性海中之一佛土耳,如是则不能再分彼此来去矣。故 往生云者,非身有来去也,乃证入清净,与阿弥陀同具此本德耳。

午 往生,往生者,心之向往也。先以西方为目的地,次化西方为十方,再化西方于自性,再以理合事,以西方又实有佛土,并不因理而废事,汇入无实无虚之圆义,故不往而往,生即不生,以本自无生,亦不妨立往来以坚行愿耳。

未 修证三昧,三昧者,非可于定中见,乃于动中观。云何三昧?言正受也,以一切不受为正受耳,如见境不惑,喜怒不受,即得正定。故三昧又名正定,言心无染著也;至其极,则一心不乱矣。我人于事务情见太熟,于佛道太疏,每日必练习纯熟,把此心常常顾到觉地,每日观照次数,至少十次,所谓观照者,以自问反观入手,例如下:

一 自问假如我最爱之人,设染病或死亡时,我能断爱否?心有所动时,我能镇摄否?能解化其悲思否?又思此事虽属理想,若真有其事临到眼前时,我又如何?倘有所不能者,则非加行精进不可。

二 自问我平日最不易改之习气是什么?设不能满我意时,我之嗔念能勿随之引起否,倘有所不能者,则非加行精进不可。而所谓加行者,即与自己奋斗,务改除其习气,由生而熟,由勉强而自然,此是真净业。

三 自问我平时最恶之一人,我今后对之,能减少其怨毒心否?思我与彼,未生恶感以前,亦曾情好过来,且想念其好处,更思恶感之起因,双方各有不是之处,逐渐做到冤亲平等。

四 自问我最喜爱之物,能永保其常存否乎?设以之布舍(此指尚未舍爱之物,非厌弃后之物)能无所动乎?能起慧观以转其痴爱否?

五 自问我所希望之事,若乖我意,或事之垂成而失败,或被强者所夺,我之定力又如何?若强制压下者,转成为病,必化除之,即以智慧解释之。

六 自问世乱如麻,不如意事常八九,凡日夜所希望者,惟曰平安顺利等吉祥事,设有不利之事前来,我能受之否?能以观空解之否?

七 自问遇有敌对事前来,能退让否?能反省自己之过恶否?纵无过恶,要其敌对心,即是过恶,但关于大局群众利益事,当争不争者,转入消极,亦是过恶,能一体圆通观照而应之否?

八 自问大悲利众之念,有所退失否?于恶念起时,能参其起因否?若于起因时,预作防止,即不失觉照。而防止之法,先以空境为入手,境空则心自空,对外自不起纷争,此即布施。

凡此种种,都属起用之法,反问自己,即属观照妙用。以能观之心,破所观之境,久之成熟,气力充足,了不着意,无一毫之见存于其中,是名能所双忘。不是双亡,亡则落于断灭,忘乃无着之意,自在之境,然亦微细之习也。更进而善习亦空,空不着空,是光常寂,得大自在,是净土印心法。

以上是对治法,言由恶转善,以善习代恶习而已,尚不离乎法。故宜息心常寂寂然,此宜修禅定以为缘助,本来念佛至不持而念,一心不乱,即是禅定,心密密地,了无系染,即是净土。今言习禅定者,亦不离乎法,惟禅定全仗自力,上根人当下直了。《坛经》云: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初言以心观心,即不离心地法,起诸妙用;直了者,言並此能观之心亦了也,方是见性成佛。中根人可依天台三观法,由空假中会入,言以空破有,以假破妄,会入中道,作为过渡。及至中道,尚存法在,再进而中道不立,三观齐舍,入于究竟。下根人则不能了无依据,离法更无所资,故必以他法为缘助。

一切法门,不外正副二途,以观心为正业,而以一切法为副。如心无把持,则宜仗佛力,以他法为助。如修密,印与咒,佛力也;持念则是自力。南无阿弥陀佛,本南无阿迷达补达耶之化音,如持之纯熟而快,即化为六字矣。以有手印,故属密法之一。念珠是后来人欲记数而用,反失去身密之用,並误意密,亦不能专,身口意不密,安名瑜珈。因此称唱累年,毫无实益,非法之咎,乃行人所修不相应耳。又种种法门,各有因缘,一时有一时之机,一时有一时之法。若此法当机,则彼法不相应矣。故万无执一法而可永久者,此修净土法门之不可不变更也。行者果欲速得成就,则变通之法有二,一曰持名方法之应变更;二曰他法不可不借用,除舍密法外,无可借资者矣。如修弥陀大法、六字大明法、长寿咒法,乃至心中心密法,皆可取作缘助。及至成就,则一切法皆不可取,並亦不可说,方便之力有如此者,昔李笑渊居士尝告人云,中国佛法衰微,其病不在缺少法门,只缺少真修的人。现在中国的佛法,已修不胜修,一一皆可修证三昧,何必贪多,远涉异地,徒增名相耶,旨哉此言!(李居士现居北平深达禅密法要,当今一大善知识,不可不亲近之也)

净土既为果地圆成之德号,则修证方法,当随各人之机而施。应以禅定法入净土者,即以禅定法而为教授;应以持名法入净土者,即以持名法而为教授;应以五戒六度等法入净土者,即以五戒等法而为教授。诸法虽有不同,其必精进则一也;其必归于禅定而开般若则一也。般若开,则心自明而性自见,夫而后可以言除习气矣。习气之除灭至如何程度,则净土证入至如何程度;习气何时扫尽,净土何时圆成。若有未净而其愿力足资往生者,则可带业而生西。生西已,再事修证,入于圆净为止。是故娑婆有净行之菩萨,而西方有带业之凡夫,其同为凡圣杂居之地乎!所异者,娑婆有恶道而西方无之,西方多圣人而娑婆亦有之。惟娑婆以烦恼多,下者为恶染,上者为情牵,终至沉沦。佛故指示西方,以一经往生,即无法退转,此世人所以认西方为稳土,而必发往生之愿也。然徒有其愿而无其行,或其所修不合乎法,则因缘不具足,于五浊恶世中,欲证入阿耨菩提,是为甚难,故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,得生彼国也。由此法门无量,各种缘助,实不可少。今仅赖一持名法,而又散乱不密,不能一门深入,以死守为专一,为不退转,各树门庭,我胜彼劣……此见不净,即属地狱,于净土尚远隔万万里。复不知痛切改悔,一旦腊月三十日到来,所有西方胜境,全为烦恼情欲所蔽,彼佛接引之力,不敌自己业力之牵,往生难矣!然世人每执往生为易,谓十念亦可往生,余独执以为难者,以弥陀经世尊尚重说若干难字,则又何也?不知难易者,都属分别,非法有难易也,乃众生因缘不同,易者十念尚属费事,一念足矣;难者累劫尚在沉沦,地狱至今不空。是未修者,误于情欲;已修者,又误于法见也,皆自误也。自误而又误人,此又师之咎也,慈悲而缺方便,希果而不正因,成见既立,净土益远。臻其极,亦只人天有漏之果。谓种未来西方胜因则可,谓能即世决定往生则不可也。发心生西者,其慎之哉!

或又问者,经云五逆十恶人,亦可临终念佛往生,而汝独云往生甚难,有违经旨矣。不知往生必待前缘成熟,缘熟则虽五逆十恶人,到此亦即一齐放下矣。正一齐放下时,不得更以五逆十恶名之,否则诸君大可临终再念,此时亦不必勤苦修持也。佛为此语,乃方便鼓励苦行人,言虽从前五逆十恶,只要一觉,顿悟性空,万劫解脱,非言人人有此福缘也。若不解此义,一面念佛、一面作恶,庸有济乎?为此问者,胶执于见,但守经文,不了经义,如是广大圆满遍覆之净土法,误于小心劣见,不亦惜哉。

(终)

滚动至顶部